Infosys高级副总裁Sudip Singh:主打差异化 准备
2025-08-14 08:11:1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黑鹳HQC5628重返滹沱河
此前受伤奄奄一息,经过动保人员38天的精心救治奇迹生还
黑鹳HQC5628放飞瞬间。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救护站供图)
6月2日黑鹳刚送来时骨瘦如柴。
放飞前安装定位跟踪器。
准备装箱前往放飞点。
7月10日,石家庄滹沱河湿地。一只佩戴着编号HQC5628追踪器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石家庄市林业局与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救护站工作人员的共同注视下,冲出放飞箱,双翅有力地划开晨风,迅疾掠过水面,飞向湿地深处。它身后,雕鸮与毛脚鵟也相继振翅,回归蓝天。
这并非一次寻常的放归。代号HQC5628的黑鹳,刚刚经历了一场历时38天的生死救援。
河滩惊现:奄奄一息的国宝
时间倒回至6月2日傍晚。石家庄行唐县一处河滩地旁,一位干农活的村民发现一只硕大的黑鸟无力地匍匐在地,无法站立。意识到其不凡,村民小心翼翼将大鸟抱起并报警。行唐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盖警官和同事迅速行动,将这只大鸟接回。盖警官介绍,当晚他们便将这只危在旦夕的黑鹳紧急送至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救护站。
救护站兽医孟祥的检查结果令人揪心:这只成年黑鹳(至少3岁以上)极度消瘦,其胸骨——鸟类赖以附着强健飞行肌肉的“龙骨突”,竟已嶙峋如锋利的刀刃,这是长期严重饥饿造成的。翅膀下方的撞击伤虽不致命,但无法飞行与进食已将其推至死亡边缘。
“接手时,抱它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状态濒危。”救护站负责人高玉喜语气沉重。更严峻的是,黑鹳拒绝主动进食。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生死营救:38天的生命拉锯战
与死神赛跑的救治立即展开。当夜,孟祥便实施紧急人工填喂,小心翼翼地将泥鳅和小鱼送入黑鹳喉中。“起初每顿只敢喂三五条,生怕虚弱的肠胃承受不住。”孟祥说。接下来的日子如同精密的生命刻度:第二天、第三天增至十几条,第四天、第五天加到近二十条……每一次填喂都是对生存意志的呼唤。
填喂十几天后,黑鹳的精神明显好转,开始主动啄食!这微小的动作,宣告它的内脏功能正艰难重启,体能缓慢复苏。从完全依赖人工到自主进食,是这场生命接力赛的关键转折。
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持续了38天。至7月10日放飞前夕,这只黑鹳各项生理指标全面恢复正常。那个曾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重新蓄满了翱翔蓝天的力量。
科技护航:HQC5628的使命
7月10日清晨,救护站内一片忙碌。孟祥为同批放飞的毛脚鵟安装鸟类定位跟踪器,高玉喜则亲自为这只康复的黑鹳佩戴上编号HQC5628的跟踪器,从此它的代号就成了HQC5628。
“这是救护站救治放飞的第四只佩戴跟踪器的黑鹳。”高玉喜介绍,前三只黑鹳均被连续追踪两至三年,积累了宝贵的黑鹳种群生态数据。根据现在这只黑鹳的恢复情况,工作人员对其野外生存充满信心,预计其自然寿命可达5年以上,未来两三年将是重点追踪期。这些实时回传的位置信息,将成为解开石家庄地区黑鹳繁殖、栖息、迁徙等核心生态谜题的关键钥匙。
重返家园:融入族群的喜悦
滹沱河湿地,水草丰美。当放飞箱打开,HQC5628迫不及待地冲向久违的广阔天地。不远处,一个由三十多只黑鹳组成的种群正在浅滩悠然觅食。新成员的到来引起一丝警觉,群鸟与HQC5628保持着初始的距离。
然而,大自然的接纳远比想象更快。放飞后连续数日的追踪轨迹清晰显示,HQC5628的位置点已与当地黑鹳群体高度重合。“这表明它已成功融入种群,目前活动状态非常健康。”高玉喜的语气透出欣慰。此刻,HQC5628正经历着融入新家园的“亲密观察期”,工作人员每两小时监测一次其动态,20天后若一切稳定,监测频率将降低。
湿地重生:华北黑鹳的庇护所
HQC5628的成功回归并非孤例,其背后是石家庄湿地生态系统令人瞩目的修复成果。湿地野保志愿者牛老师指着广阔的滹沱河水面感慨:“近几年,滹沱河湿地、冶河湿地、槐河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石家庄黑鹳数量已达200多只,是华北最大的黑鹳群体!”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秋季,观测到其中一个黑鹳群数量竟达120余只,群鹳齐飞的壮美景象,成为生态改善的最佳注脚。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种群的扎根。今年5月28日,燕赵晚报刊发了《黑鹳JHZHSC031:失联两年后的重逢》,报道了传奇黑鹳JHZHSC031于2020年被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救护站救治、2021年放归,在2023年追踪信号中断,一度被推测遭遇不测。然而今年5月,它竟被重新发现。在失联的两年间,黑鹳JHZHSC031成功在石家庄自然繁育了后代。这只曾被判定“连抬头都困难”的重伤幼鸟,最终成为印证石家庄黑鹳从候鸟向留鸟转变的关键个体。
当HQC5628融入滹沱河的黑鹳群,当JHZHSC031失而复得的传奇被续写,石家庄湿地的粼粼波光,正映照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从紧急救护到科学追踪、再到栖息地整体守护的坚实足迹。每一次展翅,都是对守护者信念的无声礼赞;每一条归家的轨迹,都在为万物共生的未来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 (记者 南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