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个性而且更实用 宝马X4新老车型对比
2025-08-04 08:31:35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马毅1950年的军装照。
1951年3月,入朝第一天,马毅与朝鲜女孩合影。
1952年在朝鲜(右四为马毅,左一为宣传干事邱铭岩)。
1949年,稚气未脱的马毅已经立功受奖。
2020年马毅90岁生日时拍摄于河北石家庄。
202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一本泛黄的相册在石家庄市民邱小军家书房内被轻轻翻开。邱小军的指尖拂过那些定格历史的黑白影像——17岁的马毅剪辫参军的青涩、天津战壕里包扎伤员的专注、朝鲜战场上紧拥孩童的温情。这些斑驳的画面串联起一位普通女兵跨越烽火岁月的传奇人生,更折射出人民军队从战火中走向辉煌的光辉历程。
战火洗礼:黑白照片中的青春誓言
邱小军翻开相册,指尖停留在一张英姿飒爽的年轻女兵照片上。她娓娓道来:“看,这就是我的母亲马毅。她1931年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她的手指移向旁边一张稚嫩的面孔,“这张是她刚参军不久后拍的。那是1948年,沈阳解放,母亲在街头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后勤文艺宣传队招兵告示,便毅然做出改变人生的决断:剪断长辫,报名时特意把名字从‘马英莲’改成了‘马毅’。母亲后来说,改名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参军这条路不容易,必须要有毅力坚持到底!”邱小军凝视着母亲的军装照,眼神穿透七十余载岁月。
参军后,马毅接受军政训练,“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深植心底。仅数月后,她就迎来人生首次生死考验。
1949年1月,天津战役总攻打响。马毅与战友张敏在曹庄前沿转运伤员,炮火中彻夜无眠。“母亲回忆那段经历时说,真是‘一天一夜没合眼’。不停地给伤员包扎伤口,喂水喂饭,甚至要帮忙接大小便。她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伤员当亲人一样照顾好。”邱小军复述着母亲的回忆,当目睹运送烈士遗体的大车上,牺牲的战士“一个挨一个垛在一起”,少女泪流满面却信念愈坚。
天津解放,18岁的马毅在战壕里完成成人礼——因战地救护荣立首次战功,并于2025-08-04火线入党。“现在的孩子18岁还在校园里读书,可我母亲那时已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昼夜不停地守护战友的生命了。”邱小军的指尖轻轻擦过照片里那张年轻却坚毅的脸庞。
万里征程:文艺兵的枪与玫瑰
马毅所在的39军后勤文艺宣传队,刚成立时仅有几把胡琴和一套锣鼓,演员都是从地方招募的新兵,几乎不具备演戏经验,演出过程中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一次演出中,宣传队的李健羽扮演一位老乡,任务是抓老母鸡慰问解放军,但他一上台就忘词,便即兴编道:“我让你跑,非抓住你不可。”这让队长急得直跺脚。
另一次在排演大型歌剧《钢铁战士》时,饰演国民党军官的陶敏情急之下真踢了马毅一脚。战友周彦觉得马毅画得像个小老虎,一上场就忍不住笑场。队长曾教她们咬舌尖抑制笑意,但队员们一上舞台就忘了,陶敏踢马毅这一脚,竟意外地奏效。舞台上的种种经历,同样成为了这些女兵战地洗礼的一部分。
天津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部队南下的号角已然吹响。马毅所在的宣传队紧随39军主力,开始了跨越中国腹地的万里征程。从东北出发,走过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一直走到广西,参加完战斗,又从广西、湖南、湖北走回河南周口。”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时,马毅正两度翻越雪峰山投身衡宝战役。解放武冈的庆功会上,部队举行了双重庆祝——庆祝战斗胜利与新中国成立。当红旗插上镇南关(今友谊关)后,部队开始回师河南周口兴修颍河水利。这一路走下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路风餐露宿。“母亲说,这段岁月却是真真正正地磨炼了她钢铁般的意志。”邱小军指着一张母亲在水利工地上的照片补充道:“在周口开挖颍河水利工程时,19岁的母亲肩挑土石冻出了关节炎,却因吃苦耐劳再次立功。”
血沃朝鲜:战火中的生死课堂
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1年初,马毅作为首批入朝女兵跨过鸭绿江,担任117师宣传队女兵分队负责人,肩负起战地救护和前线演出的重任。过浮桥时江水激荡,头顶是美军战机的轰鸣。朝鲜百姓的惊呼,让马毅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紧迫。入朝第一天,三个失去家园的朝鲜小女孩紧紧抱住她不放的瞬间被镜头永恒记录,成为战争苦难与中朝情谊的珍贵见证。这一瞬间被战地记者堵德义定格,成为战争苦难与中朝情谊的永恒见证。
战争,意味着随时降临的死亡。行军在崎岖山路,夜宿稻草堆,敌机轰炸如家常便饭。马毅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敌机扫射下与朝鲜老大爷同行,大爷不幸遇难;防空洞夜间塌方,她只身逃出,在寒夜中苦熬至天明;最惊险的一次,敌机对政治部驻地实施精准轰炸,在爬向防炮洞的过程中,密集的炸弹在马毅前后炸响,她侥幸生还后,发现驻地已被炸平。而她的战友——年轻的战地记者堵德义为取相机牺牲在炮火中;新婚不久的蒋宗英在打饭路上被炮弹炸断双腿牺牲……这些场景,成为马毅心中永久的痛。“和三个小女孩合影的这张照片背后,是孩子们被战争撕裂的童年,更是我母亲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当年艰苦的条件,超越常人想象。物资匮乏炼就钢铁意志:夜行军困到走着睡着的程度;捡拾地上甚至马粪里的黄豆充饥;长期以炒面拌凉水果腹,海菜、花生米、黄花菜吃到反胃。由于缺乏营养,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女兵便主动上山砍柴换取男战友休息。而在生理期窘境中,女兵只能用旧棉衣里的棉花凑合,托人买回的“卫生纸”竟是无法使用的马粪纸。
年轻的战士们并未被苦难压垮,苦中作乐彰显革命乐观:西海岸守备时看海鸥飞翔;1953年祖国慰问团带来的肉包子让战士们吃得弯不下腰。因出色完成战勤任务,马毅荣立三等功并获朝鲜军功章。
2025-08-04,签署停战协定,阵地上欢声雷动。回国前夕,马毅和战友向长眠异国的英灵告别:“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列车驶过鸭绿江,面对安东(今丹东)群众盛大的欢迎队伍,马毅作为代表发言,她哽咽却充满力量:“胜利属于祖国人民!”
战场冻伤导致的关节炎让手指常年隐痛,马毅却笑称“这些伤疤不是病痛,是勋章”。邱小军珍藏着老人90岁寿辰的照片——晨光中,老人胸前挂满勋章,印证她荣耀的人生。
精神丰碑:信念如磐的赤子之心
邱小军说,父母是在朝鲜战场相识的。当时父亲邱铭岩作为战地记者留下的不仅是这些照片影像,更是精神图腾。如今,马毅老人已走完她坚韧而光荣的一生。老人留下的那些老照片、闪耀的勋章和浸透血汗的记忆,是她对“马毅”这个名字——那份贯穿一生的“毅力”最完美的诠释。邱小军深情地说:“母亲很少说教,他们这一代人为新中国奠基,这种影响已深入我们骨血。她教会我们在平凡中坚守信仰,在逆境中永葆希望。那些老照片依然在诉说着历史。子女们传承着老一辈的红色基因,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翻开这本浸染着硝烟与温情的相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巾帼战士马毅的一生和人民军队披荆斩棘、浴血奋战的辉煌历史,更深刻揭示了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记者 南开宇 实习生 罗金 马诗悦 王鸣婵 王韵畅)
(本版照片翻拍自邱小军所提供相册)